明确:"鲍叔终善遇之"始终很好的对待他,在其人生低谷的时候(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向齐桓公举荐了管仲(鲍叔遂进管仲)。
⑶这不是傻子吗?鲍叔如此看重管仲,原因何在?
明确:"鲍叔知其贤",鲍叔看重的是他的贤能。在鲍叔眼中,管仲的这些缺点都是有原因的。他贪财是因为家贫;谋事不成是因为时运不济;做官被逐是因为没有遇上好时机;作战逃跑是因为家有老母;不能为主公死节是因为担心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虽然,尽管管仲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这些缺点在鲍叔眼中并不算什么,并不能掩盖管仲能够经世治国的贤能。所以他大胆的,不遗余力的向齐桓公举荐好友。
⑷举荐的结果如何?
明确:"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与诸侯多次会盟),一匡天下(使天下归正于一),使齐国称霸天下,将齐桓公推上春秋五霸之首。
⑸管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但这一切的基础都源于好友的知己之恩,那么功成名就后的管仲又是如何评价好友鲍叔的呢?
明确:"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是知己,是自己的再生父母。一句简单的评价表现出管仲对鲍叔的感激,正是因为有好友鲍叔的相知举荐,管仲才能在一展所长,不负此生。
⑹但是本文的传主是管仲,司马迁为什么在此花这么多的文字提及鲍叔牙呢?
明确:
① 衬托出管仲的贤能。(管仲如此,但鲍叔牙始终不以为意,正可见管仲之"贤"已经掩盖了他身上所有的缺点。)
②暗含司马迁渴觅知音之意。
谁能"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借管仲之语寄托己身情思。痛彻心扉、撕心裂肺
清代学者李晚芳在《读史管见》中这样写道:"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多(赞美)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
司马迁为管仲立传,详叙鲍叔对管仲的知己之事是想借此寄托无人知己的寂寞之情。司马迁对于朋友相知是极为企盼的。
在司马迁的人生际遇中,李陵事件是一重大转折。司马迁基于爱才之心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投降匈奴辩诬,犹如鲍叔推荐待罪之管仲于齐桓公。本是忠君爱国,但换来的却是诬上、下狱的悲惨下场。而当他身陷囹圄并且"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时,得之于朋友的,却是"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最后腐刑受辱。司马迁对于友谊的看重与他人对于友道的轻弃,适成鲜明的对比。而司马迁不愿自尽而甘受宫刑,只是为完成一生的志业──《史记》的撰作,这分苦心孤诣有谁能懂?众人蔑视轻贱他、而这种凄凉况味他只能独自默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