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原创】人教版七下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教师原创】人教版七下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第2页

(设计意图:公务员考试与中国古代科举制有许多相同点,并且家喻户晓。)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春的萌芽---科举制的诞生

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两份简历:

王有富的简历 出身:高门权贵的子弟

学识:写文章一塌糊涂,平庸之极

李学才的简历 出身:一贫如洗,草根阶层

学识:出口成章,真才实学

讨论:他们两人谁能做官呢?为什么?

学生:王有富。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出身低微的人,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设计意图:用当时社会的两种阶层人作对比,更加直观,学生更易理解。)

教师:魏晋以来选官只重视门第,选官的依据不是真才实学而是要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为了改变这种弊端,隋朝如何做的呢?

展示:隋文帝、隋炀帝图片

学生: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了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一些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

讨论:科举制度与过去的选官制度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他给各种身份的人带来了什么变化?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答案,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小组1:高门权贵子弟--失去"无论优劣,都可做官的特权"。

小组2:地方官和高门权贵--失去"选官实权"。

小组3: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凭才学做官的公平机会"。

朝廷(皇帝)--得到"集中了选官权力和真正的人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历史事实中得出结论的能力,认识到科举制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

教师:科举制体现了公平、公正、择优录取的原则,是选官的一大进步。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便可凭真才实学参与考试,有了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唐初名相房玄龄、经学家孔颖达都是通过科举制考取的。同时选官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到了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

        二 、夏的繁茂-----科举制的完善

教师: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生科目很多:秀才、明法、明书、明算、

  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等,以进士科和明经科最为重要。

教师: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