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俄国历史面面观(岳麓版)
200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俄国历史面面观(岳麓版)第5页

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后来战争基本结束,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进行改革,实行新经济政策。 农业方面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税数额大大降低。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工业方面 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流通方面 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管理体制也高度集中,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社会资源,成就突出,但弊病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压抑地方、企业、农民生产积极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赫鲁晓夫执政以后,开始进行改革。 农业方面 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工业方面 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部分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继续进行改革。 工业方面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改革收到了一定成效。 农业方面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