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矛盾 ;
重点难点解析
1、精耕细作的内涵及形成和发展原因:精耕细作在中国农业和农业史中经常使用。在古书中有"深耕疾""深耕熟耘"等说法,等相关提法。直接使用这一词在晚清。新中国成立后被人们广泛使用。它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并以"三才"(指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理论作为其指导思想。
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首先,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对"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对农业生物和农业环境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是长期农业生产经验的升华;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丰富的农业实践,它们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第三,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产生还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第四,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以及人多地少为发展的重要条件。
例题: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B.发展初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
C.耕作方式经历了由"耜耕"到"刀耕火种"再到"铁牛犁耕"的过程
D.古代的水利兴修推动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规律方法总结:中国古代农耕方式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准确把握农耕方式的变化才能掌握我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状况。
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几个阶段?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农业技术的主流是精耕细作;第二,以种植业为中心、农牧结合、综合经营的广大农区与以游牧为主的广大牧区同时并存和相互补充;第三,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
从生产力的角度考察农业生产,中国古代农业史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农业时期;第二阶段是沟洫农业时期(夏、商、西周、春秋),也是从原始农业到精耕细作农业的过渡时期;第三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成型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主要特点是北方旱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第四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扩展时期(隋、唐、宋、辽、金、元),主要特点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第五阶段是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明、清),主要特点是为了适应全国性人多地少格局的形成,多熟种植的推广和耕作技术的精细化。
例题:不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有:
①狭小的生产规模 ②水利的兴修 ③社会动乱 ④沉重的赋税 ⑤自然灾害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③④⑤
答案:D
规律方法总结 中国古代自耕农经济是从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的,影响自耕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符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的因素都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
知识结构梳理: 原始农业
农业的起源
中国农耕经济
铁制农具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牛耕技术
灌溉工具
水利设施
水利设施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