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总复习历史学案练案一体化: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必修3)
2011高考总复习历史学案练案一体化: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必修3)第2页

想的发展。

2.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加强君权、突出君主的神圣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明显带有迷信色彩,但是通过"天人感应"的理论也起到了限制君权的作用,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

3. "三纲五常"的思想,要辩证地分析。"三纲"充满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应该要批判。而"五常"则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温馨提醒: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使其更加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使儒家思想成为汉代以后的"显学"。

(2010·江苏模拟)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 )

A. 儒、道、法 B. 儒、法、道

C. 法、儒、道 D. 道、法、儒

解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主张,考查对各流派的观点的理解能力。有"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与儒家思想吻合,儒家思想提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观点;隐士符合道家思想,清静无为,知足寡欲,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法家思想提出以法治国,主张君主专制,是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答案:A

【能力迁移】

(2010·江苏模拟)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 )

①井田制的崩溃②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③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④出现了私人讲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①井田制的崩溃是经济上的原因,②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是阶级关系上的原因,③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是政治原因,④出现了私人讲学则是思想上的原因。四者合在一起,恰好全面展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答案: A

1. (2009·海南高考)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 )

A. 天行有常 B. 人性本恶

C. 礼法并用 D. 民水君舟

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的共同点。A、C、D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似乎不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