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进率。例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才有可能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如估计窗的宽和高约是几米。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教材采取了如下这样一些措施。一是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一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例如,教学1厘米时,借助手指、田字格、图钉的宽度帮助学生建立以1厘米的表象;教学1米时,让学生伸开两臂比画1米有多长,用米尺比一比自己的身高等,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二是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如测量铅笔、绳子等各种常见物体的长度;让学生认识尺子并了解一些不同的尺子,实际练习读取厘米尺与米尺等尺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长度观念。三是培养估测意识。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教材中安排了一些估测的内容。如练习一中先估测再实测、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选择正确的说法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尝试进行长度估测,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3)更加尊重知识形成的本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材删减了一些较复杂的探究性活动。如,在教学统一长度单位时,教材不再安排用硬币、曲别针、小刀、方木块等作长度标准进行测量的活动,而是简要介绍丁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长度标准进行测量的情形,并让学生用拃量同样长度的课桌长,由测量结果的差异,引发对于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的思考。这样的编排,删减了刻意安排的探究性操作活动,尊重知识本源,显得更真实、不刻板,也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另外,线段这部分内容,为了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教材在说明线段的可度量性之前,增加了对线段"直"的特点的感受。通过让学生观察拉紧的一段线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并借助一些实物的边,如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来体会线段。这样从具体到抽象的编排方式,既使学生不感到突兀,又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学建议
(1)让学生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介绍了用庹、拃和脚长作为测量长度单位的情况,由于用人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其单位的实际长度并不统一,测量结果很可能不一致。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体会,以引发其认知冲突,从而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其他长度单位,这件事儿不仅很有趣味,更有深刻的数学、社会学价值(当然这不要求学生了解);并通过尝试用这些作单位进行实际测量,让学生切身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结合尺子认识长度单值"厘米"和"米"。
厘米尺很常见,用起来很方便。同时,厘米尺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厘米"表象,体会测量含义的最好工具。因此,教学长度单位"厘米"时,要结合厘米尺展开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比画、比较、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