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当仁 不让于师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当仁 不让于师 教案第2页

  是子路不悦,一个是孔子矢之,很好地显示了孔子师徒的关系。就写法而言,张岱《四书遇》评论说:"子见南子,妙在子路一怒,则圣贤循礼蹈义家风,神气倍振。如读《水浒传》,黑旋风斫倒杏黄旗,则梁山忠义,倍觉肃然。"

  从人格上说,孔子是把弟子放在跟自己平等的位置上的。而且,他对弟子充满了关爱。选文第11则:"伯牛有疾"。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伯牛患的病不是通常的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伯牛有恶疾"。裴骃在《史记集解》中引包氏说:"牛有恶疾,不欲见人。"那么伯牛的恶疾具体说来是什么病呢?《淮南子·精神》篇提到:"冉伯牛为厉";"厉"通"癞",一般认为就是麻风病,又叫大麻风。这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可使患者手足、面部以及眼发生残畸等等,半个世纪以前尚是一种不治之症。患此病者常常遭人嫌恶。可是孔子对伯牛却毫不鄙弃。"子问之,自牖执其手"。这里"问"不是通常的询问的意思,而是探问、问候、慰问。伯牛不愿见人,所以孔子透过窗户亲切地握着他的手。这个细节,透露了孔子对伯牛的无限关爱。孔子当时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前一句是感叹:"死亡,这是命啊!"其中的"之"字不是代词,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有人称之为音节助词。后两句则反复感叹道:"这么好的人却得了这么恶的病啊!这么好的人却得了这么恶的病啊!"裴骃《史记集解》引包氏说:"再言之者,痛之甚也。"前后三句感叹,流淌着孔子对伯牛的深情。选文第12则:"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是鲁国人。他死的时候还很年轻。"噫"是感叹声,就好比说"唉"。"天丧予"意思是老天要了我的命,可见他是极度的悲痛。有人评论孔子这句话,说:"节短音长,言尽而意不穷。"(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

  二、当仁,不让于师孔子对弟子的爱往往体现出他的道德选择。伯牛和颜渊两个例子,很能说明这一点。《论语·先进》篇说:"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意思是指孔子众弟子中德行好的,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孔子为伯牛感慨"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个"斯人也"就包含着他对伯牛德行的推许。选文第13则:"颜渊死,子哭之恸。""恸"意思是说悲哀过甚,以至于变动容貌。跟着他的众弟子说:"子恸矣!"意思是说:"您太过悲哀了!"孔子则说:"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作一句疑问:"有恸乎",意思是说真的哀痛过度了吗、真的太过悲哀了吗。再作一句反问:"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意思是说不为这个人哀痛,还为谁哀痛呢。"夫"这里相当于"此","夫人"就是"这个人";"谁为"就是"为谁"的意思。这个反问里面,同样包含着孔子对颜回德行的高度推许。选文第9则"贤哉,回也"一段,淋漓酣畅地表现了孔子对颜回德行的赞叹。

从写法上说,"贤哉,回也"一段和"颜渊死,子哭之恸"一段,都是非常完美的文字。钱穆分析前一段说:"此章......共二十八字,而'回也'二字重复了三次,'贤哉'二字重复两次,且又多出了'人不堪其忧'五字,像是虚设。本为赞颜子,何必涉及他人。此一章如用刘知几《史通》点烦法,则二十八字中应可圈去十一字,大可改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章正为多出了上举之十一字,便就富了文学性,此所谓咏叹淫泆,充分表达出孔子称赞颜回之一番内心情感来。'人不堪其忧'五字,正是称赞颜回的反衬,是一种加倍渲染。此章正为能多用复字复句,又从反面衬托,所以能表现得赞叹情味,十分充足。若在字句上力求削简,便不够表达出那一番赞叹的情味来。"又分析后一段说:"此章既曲折,又沉着。孔子当时自己哭得很悲伤,但他不自知,要由学生在旁告诉提醒他。那是何等描述,真好极了......往下'曰有恸乎'四字,问得更妙。孔子哭得悲伤,但孔子不自知,旁人提醒他,孔子还是模糊如在梦中,一片痴情,更见其悲伤之真挚。文学最高境界,在能表现人之内心情感,更贵能表达到细致深处。如是则人生即文学,文学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