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 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8课 百家争鸣教案
部编版 > 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8课  百家争鸣教案第2页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

  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

  从小学习礼乐,年轻时做过几年小吏,后又做过三个月的鲁国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门的最高领导。因在政治上不得意,故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主要从事教育和编订古籍的工作,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2.孔子政治思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关于孔子政治思想的内容,说说孔子的政治思想。

(1)、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2)、主张以德治国:他推崇西周的制度。要求统治阶级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整,市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能稳定。

3、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文化贡献:

孔子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百家争鸣

1、背景: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形成。②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不同学派,各陈劝说,相互抨击,取长补短,史称"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图

"诸子"的"子",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尊称。春秋时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到了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