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3.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提示:
1.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熊大火、泉水由开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鲜明生动,言简意赅。
2.用五谷虽然是好的种子,但假如种下去之后没有生长成熟则没有太大的价值,来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假如不扩大充实之,也没有太大的价值,把扩充仁之端的必要性说得十分透彻而且生动。
3.把仁比作人安适的住宅,把义比作人正确的道路,简洁有力、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应该持守、践履仁义的道理。
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一、孟子说:"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提示:人原本拥有的仁的发端就好比种子,但是假如它不能成长并且结出成熟的子实(这就是仁),那就像没有长成的五谷一样没有多少价值。因此,关键是要扩大充实那仁的发端。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用一两句话,概括你从每段文字中得到的认识或启发。(短文略)
提示:
1.记得父母的年纪虽然是一件小事,却显示了对父母的拳拳深情。一"喜"一"惧",全是挚情。
2."不远游"是深情,"游必有方"也是深情。
3.母亲打得不痛,竟伤心以至于泣下,看似不合情理,实际上是至孝使然。
有关资料
1.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
方其乍见孺子入井时,也著脚手不得。纵有许多私意,要誉乡党之类,也未暇思量到。但更迟霎时,则了不得也。是非、辞逊、羞恶,虽是与恻隐并说,但此三者皆自恻隐中发出来。因有恻隐后,方有此三者。恻隐比三者又较大得些子。
......
孟子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怵惕恻隐"一段,如何说得如此好?只是平平地说去,自是好。而今人做作说一片,只是不如他。
......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仁义礼智,性也。心,统情性者也。端,绪也。因情之发露,而后性之本然者可得而见。
四端本诸人心,皆因所寓而后发见。
......
问"推"字与"充"字。曰:"推,是从这里推将去,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得此,充则填得来满了。注水相似,推是注下水去,充则注得这一器满了。盖仁义之性,本自充塞天地。若自家不能扩充,则无缘得这个壳子满,只是个空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