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并非认为韩信真的谋反了,该句意为:天下已经安定,再去谋反,那是太笨了。韩信不会愚蠢到这个地步,从先前的记叙可看出来。
B、应该是说,韩信确定谋反了,正因为他的做法太短视了,他被夷灭宗族真是活该。
C、从这段文字看,司马迁对此有许多感慨。他基本上不认为韩信是谋反了。因为前段交代韩信做官的目的只是能"封侯"而已。如果他能够谦让,这个愿望是能够实现的。正因为他"伐己功","矜其能",才遭致灭族的下场,而刘邦、吕后的手段也太狡诈、残忍了。
五、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司马迁是否在叙写中已经留下了韩信"谋反"的疑点
1、先讨论探究的总体思路:
师:大学问家胡适在研究历史和文学问题时有一句名言,八个字道出了他的研究思想,是哪八个字?
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解释八字的含义。
2、确定探究的目标:
A、淮阴侯并未谋反,所谓"谋反"只是刘邦、吕后的诬陷;
B、淮阴侯确实谋反了,这种谋反忽视天时、地利、人和,所以失败了。
确立课堂探究目标:A(B留待课后探究)
3、引导学校利用文本资源探究真相
师:据文本探究有多种方法,或寻找佐证的材料,再加以分析推理,可用以下方法:
内证法--从本段文字的暗示寻找依据;
旁证法--从除本段以外的其他文段或篇章中寻找依据;
外证法--借助他人(尤其是专家的观点)佐证自己的观点。
4、学生研读课文后,举证说明"谋反说"之可疑
生4:韩信与陈豨约定谋反,而豨汉十年才"果反",时间至少相隔几年,其中会有泄露或变数。这种约定,也太轻率了,不像韩信这种聪明的军事家的做法。
生5:陈豨谋反,刘邦已率军前去讨伐,韩信却派人催促他"第举兵",这样做未免太迟了。
生6:韩信手中已无兵权,竟用"诈诏赦官奴"的手法去袭击狡诈的吕后,明显是以卵击石,韩信不可能如此愚蠢。
生7:萧相国来召他入朝,"豨已死",自己"入朝",必然是"自投罗网",这不像深谋远虑的韩信。
......
师:那么真相应该是怎样的?
生8:我以为《史记评林》说"陈豨事疑为告变之语",也就是说,陈豨谋反既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有人编造的。而韩信的谋反出于小人的诬陷极有可能。如"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韩信的密谋,竟未把这样的"舍人"控制好,韩信也太大意了。也许这个"舍人弟"的"告发"就是吕后或刘邦授意的。
师:推导得合理。以后的事实证明,吕后这样做是为自己以后篡权扫清障碍。
生9:我基本同意以上看法,但还有一点疑问。刘邦从陈豨那儿回来,见到韩信死了,表情是"且喜且怜",足见是他和吕后设计好了陷阱。他高兴不用说了,那么"怜"呢?是不是有些舍不得?毕竟韩信是协助他打天下的身边大将,还是他另有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