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第5页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七、问题探究

1、驳论文的关键是抓批驳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可以是对方的论点,可以是对方的论据,也可以是对方的论证过程 。课文是以什么为突破口的?为什么选择这个突破口?

课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突破口,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因为对方的论据是事实论据,但这事实只是部分事实,所以论点以偏概全。论证是其薄弱环节,因此本文以反驳论证为突破口。

2、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照应题目,作回答,驳斥对方论点以偏概全。

3、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出例句分析。

(1)尖锐、泼辣,富有嘲讽意味和战斗性。

(2)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的巧用

4、文中的中国人有三个含义:A、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B、大部分爱国的人民;C、所有中国人。找出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指出其具体含义。

1、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C )

2、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A )

3、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 C )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B )

5、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A )

6、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C )

八、小结

 本文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敌论点为"突破口",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武器,一举击中其要害。反驳强劲有力。

 本文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作出结论的顺序逐层推进。通过驳论证批驳了对方的论点,通过正面立论间接反驳了对方论点,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鼓舞了民族的自信心。

1、感悟鲁迅的民族自豪感,树立自己正确的民族自信力

2、反驳的方法和技巧

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3、驳论文的语言特色

(1)鲁迅的语言特色:尖锐、泼辣,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意味。

(2)驳论文中常用比喻、排比、设问、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加强驳论效果。

九、课堂练习

课文作者摆出的敌方论点和论据是什么?

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敌论据: 两年前 总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不再自夸只希望"国联"

现 在 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这篇驳论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主要特点是: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

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十分有力。

这篇文章的论述性语言好在哪里?

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说明"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

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