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粗汉的吃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她小心翼翼地端起碗,挑了几根菜叶,慢慢地送到嘴边,微微张开樱桃小嘴,把食物放进嘴里,又迅速合上,极小幅度地嚼着食物,还不停地用餐巾纸擦拭嘴角的油迹。
(2)他见菜上齐后,急忙拿起筷子,端起大碗,把桌上的菜一一夹些放进自己的碗里,然后连同米饭呼呼地往嘴里送。因掺和了汤水,两腮撑得鼓鼓的,嘴角上还挂着米粒。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慷慨掷此身
在中国,年轻一辈知道华罗庚,大多是因为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老一辈熟悉他,是因为他曾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县。他幼时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被人戏称为"罗呆子"。后因家计困难而辍学帮父亲看管店铺,他整天捧着借来的《大代数》、《解析几何》等自学,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后来,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挽回了性命,左腿却落下残疾。这个困难,反而让华罗庚坚定了攻读数学的信念。
1930年,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数学家苏家驹论文中的错误。杂志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手里,他一打听才知道,作者原来是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年,于是他力主把华罗庚请到清华来工作与培养。华罗庚到清华后,没再去听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两门课,他不愿"浪费时间"在"太过浅近"的课程上。于是熊庆来让他进了算学分析班,而华罗庚学习这门高级课程十分轻松,还在课余自学了英、法、德等国语言。曾就读清华物理系的力学家钱伟长回忆,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清华学习最用功的学生,但一天早上6点,他发现华罗庚从远处一瘸一拐走来--他已经学习了3个小时,正在校园里散步呢。这样的实力和努力,助力23岁时的华罗庚登上了清华讲台教授微积分。执教两年,他就发表了15篇论文,大多数刊登在国外杂志上,其中一篇被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杂志--德国《数学年鉴》收录。从此,无人不对华罗庚心悦诚服,据说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来清华讲学时,只要华罗庚有异样的表情或者咳嗽一下,维纳就会停下来问:"我错了吗?"
华罗庚于1936年初到剑桥大学访学,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他潜心研究,在数学权威刊物发表了至少15篇论文。"七七事变"打断了他的访学进程,他回国随清华大学搬迁至昆明,破例被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大正式聘为教授。1946年,华罗庚和李政道等人赴美访学,1950年初,华罗庚带着妻子儿女回国。途中,他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说:"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新华社立刻播发了这封长达万言的公开信。后来,一位美国记者写道:"留在美国,他本来会对数学作出更多贡献,但很难想象,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