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熟读揣摩(课前自读)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前印发有关诗句资料。)
自读目标:
1、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3、重点品读课文第4、5、6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品读吴均的"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曹植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思考诗句中 "高木"与"高树" 所创造的意境有何不同?
②"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为什么"木"会有这个特征呢?
③为什么在古代的诗歌中"木叶"可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却很少看见在诗中用"树叶"呢?
④品味"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何冉冉,落叶何翩翩。"及"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的不同意味,体会"木"在颜色上的暗示性。
⑤总结"木叶"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4、合作探究
在我国诗歌中,"梅"、"竹"、"酒"、"菊"等,都具有暗示性,且意象相对稳定,请结合具体诗词体味古诗中 "梅"、"竹"、"酒"、 "菊"意象的艺术特点、先独立收集、分析,然后小组交流形成书面的文字表达,有兴趣的小组也可以形成课件并以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学会举一反三。
(二)深入探讨
1、 导入:
诗歌是激情和想象的艺术。当我们品读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名句时,眼前仿佛就出现了江水滚滚,后浪催前浪,茫茫无边的衰叶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