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案第2页

 1.无论是在冰天雪地的边防线上巡逻的战士,还是在炼钢炉前挥汗如雨的工人,体温都是37℃左右,这是为什么?

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及时补充含盐的水(比如喝电解质饮料),这又是为什么? 问题导入:

1.人体的体温不论外界环境是什么样,正常情况是多少?

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补充什么?为什么?

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

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板书: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知讲授 问题探讨:

1.图一和图二中各是什么细胞?

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有什么异同?

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

问题导入:

组成我们身体的绝大多数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些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问题:《红楼梦》里有句话:"女人是水做的"。那男人是什么做的呢?

屏幕展示:

成年男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60%

成年女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50%

出生一天的婴儿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79%

引入概念

指出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具体描述"内环境"的含义。

提问:

3.血液的成份有哪些?

4.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什么?

5.水泡中的液体来源于哪里?是什么细胞外液?

启发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景

归纳内环境的组成:动画演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三者之间物质的动态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三者的关系。

黑板写出:

血浆

组织细胞 组织液 淋巴

提问巩固内环境的有关知识:

6.血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

7.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

8.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

9.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

10.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

11.手、脚上长时间磨出的水泡里的液体是什么?

12.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是不是内环境?

鼓励学生能就这方面的知识提出一些问题,并进行解答或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答案。

提示:为什么蚊子咬了会起疱?过一段时间之后,疱为什么又消失了?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带领学生观察第4页的资料分析

引导学生总结得出血浆的化学组成,完成第4页的资料分析

引导学生比较组织液、淋巴、血浆的成份---------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总结提出: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问题导入:

13.分析如果把红细胞分别放在清水、浓度高、浓度低的溶液中会是什么现象?

14.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而不使用蒸馏水?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输液的葡萄糖液的浓度是多少?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现象来解答,比如把萝卜放在盐水中是什么现象?

提问:

15.人体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与什么有关?

16.人体血浆的pH为多少?如何保持其相对稳定?

17.人体细胞外液温度是多少?

师生共同总结:

15.血浆渗透度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16.血浆pH为7.35-7.45。

17.人体温度维持在37℃左右。

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巩固有关知识

18.2004年全国各地发生"劣质奶粉"事件,为什么食用了"劣质奶粉"的婴儿会变成大头娃娃呢?

19.以前自然灾害中,很多人因为缺少营养而全身浮肿,为什么?

四、内环境是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的媒介

提出话题讨论:我们每天要呼吸、要摄取一定量的食物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如何到达组织细胞?

引导学生回顾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相关知识,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用简图表示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在教师引导下,总结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的过程。

回答问题

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

阅读、分析、感悟,自己得出结论:不论男女体内都含有大量的水分。

学生观察回忆已有的知识说出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学生讨论:根据原有的知识应该能说出细胞中的液体来源于细胞之间的组织间隙中。

学生思考回答

阅读第4页资料分析

学生阅读课本总结渗透压的概念、大小

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思考问题:当婴儿食用劣质奶粉后,蛋白质物质缺乏,造成血浆胶体渗透压显著下降,组织液的水量增多,并大量积累在细胞间隙,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完成第6页的课本练习巩固本节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