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节奏和谐。(大屏幕显示艺术特色)
师:通过课文的解读,我们看到李白和他的堂弟们在筵席上,没有轻歌曼舞,没有繁管急弦,而只是观花赏月,吟诗论文,说理谈玄,这是一场纯属文人墨客的集会,《古人观止》对这篇文章的评价是:"未数语,写一觞一咏之乐,与世俗浪游者迥别。"(大屏幕显示)
师:同学们在完成课文的解读以及诵读之后,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情感基调如何定位?(积极还是消沉)
生:总体感受是积极昂扬。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兰亭集序》的情感基调是何特点?将本文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比较,说说情感基调有何异同?
生:王羲之《兰亭集序》开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结尾却"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发出"悲夫"的慨叹。而李白写游宴,却完全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
师:李白的作品与古人的同类作品相比,它别开生面,自是锦心绣口之文,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可以从时代背景、作者个人情况等方面入手。( 同学们小组之间交流成果,与老师交流体会。)
生:与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东晋,当时政治迫害严重,世人普遍存在消极感伤的特点,而李白所处时代是盛唐,那是封建主义达到鼎盛的时期,国力最强,民族自信最强,积极乐观的情怀充满着整个时期。
生:与个人的情感特征也有关系。王羲之在感慨时过境迁之后,感悟到游赏之乐便成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短暂,必然"终期于尽"。因此才有"岂不痛哉""悲夫"的感慨。而李白又是一个骨子里充满的是盛唐士人绝对的自信和自豪之情,他乐观、豁达,他认为正是因为人生短暂,才应珍视光阴,"秉烛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