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功的概念理解及公式W=FLcosα的理解应用。
(2)功的适用条件及正负功的理解
教具
准备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
(一)新课导入
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板书:一、功
(一)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完成尝试题(二),体会 一下力学中"功"的含义。
投影出示尝试题(二)
1、下列各图所展示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①人推小车前进 ②马拉车前进 ③起重机吊起重物
2、 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3、 当你使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
4、 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5、 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6、 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 :学 XX ]
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巡视,3分钟后,师生一起讨论完成试题二的解答。 师:题1展示的三个现象中,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有力作用在物体上,都使物体在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力都对物体做了功。 师:你们中谁能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板书: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师:题2、题3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情况不做功?
生:当力作用在物体上,不能使物体移动,不做功。
师:对,这是一种"劳而无功"的现象。
师:题4中,重力、支持力为什么不做功?题5中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生:重力、支持力对木箱移动没有贡献,不做功。同样向上的提力对水桶的水平移动没有贡献,也不做功。
师:对,这也是一种"劳而无功"的现象。当力与物体移动方向垂直时,这个力不做功。 师: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力对它做功吗?
生:没有,小球向前滚动的原因是因为小球具有惯性。
师:物体由于惯性运动时,没有外力对它做功,这可以说是一种"不劳无功"的现象。
(二) 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帮功是有多少的,用的力大,移动的距离长,力的成效大,做的功多。 下面请大家观看老师演示(如图)
演示1、将1只钩码提高1个单位(10厘米)高度
演示2、将1只钩码提高3个单位(10厘米)高度
演示3、将2只钩码提高3个单位(10厘米)高度 师:第二次做的功是第一次的几倍? 生:第二次是第一次的3倍。[ :学 ]
师:第三次做的功是第二次的几倍?是第一次的几倍?
生:是第二次的2倍,第一次的6倍。
师:你们能归纳出决定做功多少的因素吗?
生:功的大小跟力的大小和使物体移动距离的大小有关,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做的功越多。
师:对,从上面的实验,我们不难得出:(板书)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三) 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师:我们知道了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的关系。力学中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力×距离 师:用W表示功,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功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W=F·S(板书)。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距离的单位是米,功的单位是牛·米,牛·米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焦耳,简称焦,1焦=1牛·米(板书)。
师:让我们一起计算一下,刚才第三次实验时老师做的功。
提钩码用的力F=G=mg=0.2千克×9.8牛/千克=1.96牛
钩码移动的距离s=h=0.3米
提钩码做的功W=F·S=1.96牛×0.3米=5.88焦
在此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知识回顾与运用,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新课
从生活走向物理,知识与社会密不可分。
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 : |xx| ]
[ : ,xx, ]
演示实验,现象直观明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