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自资"的生活,安贫乐道,悠游世外。427年,元嘉四年,63岁,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三岁。
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他29岁才出仕。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束的品格。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为,但生逢乱世,又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再加上"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几仕几隐,在41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
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属"辞"体,多为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以六字句为主,按三拍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另外还应注意语调、语气。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隔开的层次和段落,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五、研习课文
1、疏通小序:
【原文】余家贫,耕植(耕田植桑)不足以自给(供自己生活)。幼稚(zhì)(小孩)盈室(满屋),瓶无储粟(家无余粮),生(动词,使......生)生(名词,生命、生活)所资(凭借),未见其术(经营生计的办法)。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职位较高的的官吏),脱然(轻快的样子)有怀(有所思念),求之靡(mí)途(没有门路)。会(恰逢)有四方之事(接受江州刺史刘敬宜的任命出使的事),诸侯以惠爱(爱惜人才)为德(美德),家叔(陶夔,任太常卿)以(因为)余贫苦,遂(于是)见(被)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战乱未停息),心(xīn)惮(dàn)(害怕)远役(服役),彭泽去(距离)家百里,公田(供俸禄的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1出仕原因】及少日(不多日),眷(juàn)然(思念的样子)有归(辞官回家)欤(yú)(语气词)之情。何则(什么道理呢)?质性(本性)自然,非矫(jiǎo)厉(lì)(造作勉强)所得(能做到的)。饥冻虽切(急迫),违己(违背自己的意志)交病(身心都感到痛苦)。尝(曾经)从(顺随)人事(指做官),皆(都)口腹(糊口谋生)自役(役使自己)。于是怅(chàng)然(失意的样子)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rěn)(庄稼成熟),当敛(liǎn)裳(收拾行李)宵(xiāo)逝(星夜离去)。寻(不久)程氏妹(嫁到程家的妹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免去职。仲秋(八月)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因辞官顺遂心愿),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405年11月)。 【2归隐原因】
【原文】归去(回去)/来(助词,无义)兮,田园/将芜(田地荒废)/胡(何,为什么)不归?既(既然)/自以(让,介词)心/为(被)形(形体)役(役使),奚(何,为什么)/惆怅而/独悲?悟(认识)/已往之/不谏(劝止、挽回),知/来者之/可追(补救)。实(确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对的)而/昨非(错的)。舟/遥遥(飘摇放流的样子)以/轻飏(yáng)(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行人)以/前路(前面的路程),恨(遗憾)/晨光之/熹微(天色微明)。
【译文】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解析】第1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衣""微"。交待了厌恶官场的原因--"心为形役","心"为志趣、人格,"形"为作者"出仕为官"这种形为。陶渊明出仕为官的目的有二:大济苍生,养家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