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在桥边 教案5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在桥边 教案5第3页

 :"漏数"并不能改变现实什么,但它表现着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坚守,表现着一种精神追求。(对姑娘的爱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他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个人境遇中,依然坚持的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守望。)

【过渡】漏数的结果如何?--数马车

(四)8-9段--数马车

讨论:猜测一下,文中的"我"说数马车是"交了鸿运",你觉得呢?从"数人"到"数马车","我"的境况能否得到改观,为什么?

:其实改变的仅仅是工种,他的处境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他的精神需求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了,他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也许同样被永远地忽略了。

四、探讨问题,分析主旨

提问:你觉得伯尔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引导】

提问:文章的主题归纳从两方面着手--文本、作者的创作背景(意图)。文中有没有隐隐约约地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第1段的开头"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说明故事发生在战争之后(二战之后)

1、追问:"我"是谁?"我"为什么坐在桥边?

:"我"是负伤的战士(或百姓)。他们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温故知新】《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我感到左大腿上挨了一针,全身猛地震颤了一下,我想抬起身子,可是坐不起来;我向自己的身子望去,现在我看到了,因为他们已经把我的包扎解开了,我失去了双臂,右腿也没有了!我猛地仰面躺了下来,因为我不能支撑自己。我失声呼叫,医生和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

2、追问:"他们"是谁?

:战后的德国政府。

3、追问:"缝补"一词你读出什么来的呢?

:"缝补"应用在"衣服"上,说明他们对待我的躯体就像对待衣服一样。说明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我"是一个人,除了物质需求外,也得有精神追求。

4、追问:"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怎样理解"新桥"的含义?

:"新桥"是德国战后重建的代表,战后人们偏重的是物质的重建。对新桥所通过人员、车辆的种种统计、计算,代表了一种十分不可靠、近乎痴妄和盲目的乐观。

【联系作者】

伯尔出生在科隆一雕刻匠的家庭,应召入伍后随军到过法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国。二战结束后,曾在战俘集中营待了几个月。六年战争生活经历,成为伯尔早期创作的主要题材。战后还当过木匠和人口统计员,因此对下层人民的生活较为熟悉。

海因里希·伯尔的写作处在两难中:一边是战争的废墟,另一边则是战后重建狂潮;一边是可见的残垣断壁的废墟,一边是深深隐藏在数字化效率社会的经济繁荣表象下的废墟。所谓"废墟文学"绝非仅仅意味着"战争废墟"或"战后废墟"的文学,而是首先意味着人类在现代性处境中所遭遇的本质处境。(摘自 柯小刚《废墟、伤痕与伦理家园的重建》)

【总结主旨】

在表面上看是爱情,表现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具有如何强大的精神力量,而深层则是对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这一问题以及小人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精神状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