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着君子应有的风度。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君子依义而行,因而"坦荡荡",小人唯利是图,则"长戚戚"。君子既要重视内在品质德行的修养,还要注重外在形式的得体合礼。君子之风在儒家学说中的核心是"诗、书、礼、乐",孔子把自己治世治国的理念与修身养性紧密结合起来。
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1~3题。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6)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5.9)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志于道,据于德 志:________据:________
游于艺 游:________
(2)君子义以为质 质:___________________
(3)礼以行之 行:___________________
(4)孙以出之 孙: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追求 执守 广泛涉猎 (2)根本,基础
(3)实践 (4)通"逊",谦逊
[要义探究]
2.孔子认为,君子实践"义"的条件有哪些?
点拨:(1)符合礼仪;(2)态度谦逊;(3)有诚信。
3.孔子的"杀身成仁"应如何理解?与孟子的"舍生取义"有何关联?
点拨:孔子用"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阐述了自己的理想和行为方式,那就是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而孟子"舍生取义"的主张,正是对孔子"杀身成仁"思想的进一步阐明。
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4~8题。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9)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