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说明线索,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
2. 通过对课文层次结构的了解,认识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变革发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提高学生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了解科普文的说明线索。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就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辉煌壮丽的故宫,巍峨神秘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气势磅礴的布达拉宫,厚重久远的曲阜孔庙,精巧华美的吊角楼,等中国建筑都是中华文化的瑰丽代表,承载着中华文化千年历史。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认识(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和系主任。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他和夫人林徽因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三、初步感知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1-2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3-13段: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