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高迥之处; "独登台"--无亲朋;
十四字之间包含了八层意思,用字精炼准确。
总之杜甫在这首《登高》里描写了自然之悲,又由描写自然之悲转到感伤自身之悲,在描写自然的之悲时又是融入了自身悲凉的感情的,融情与景。情感真切。
我们以前还学过不少七言律诗,我们仔细看一下这首诗,它与我们之前学过的诗相比还有一个特点,大家能发现吗? 是每一句诗对仗的异常工整。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比如说,《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里有没有对仗的句子呢?有,但是只是颔联和颈联对仗。律诗的写作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而《登高》却是句句对仗,而且每句都衔接的非常自然,看不出任何雕琢的痕迹。 胡应麟在《是薮》中称此诗为"古今七律第一"是不为过的。
我们再来齐读一遍《登高》,体会一下这首"七律第一"的语言美,以及它其中蕴含放入情感。
5、 拓展练习:
这首《登高》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顶峰,杜甫的诗歌不是一下子就达到这个高度的,我们现在来回顾一下杜甫诗歌创作发展演变的历程。
首先看我们初中时候学习过的一首诗《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作者年轻时创作的一首诗,杜甫这时是 岁。我们看作者这个时候的情感是怎么样的?
有一种豪情壮志--"一览众山小"。杜甫这时候家境优裕,自己也是很有名气,年轻气盛,四处游走。寻求报国的机会。
后来,杜甫的凌云壮志在那个黑暗动荡的年代终究没有实现。他自己也是四处漂泊,有时连饭都吃不上。但是,即使是处于这种悲惨的境遇,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志向。我们学过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首诗里是怎么说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即使是自己落魄到了极点,杜甫也还是关心着国家和人民,他是不在乎自己的境遇的。为了广大人民,他甘心冻死。
而在这首《登高》里,我们几乎找不到那种豪情壮志了。全篇都是一种悲凉的气氛。作者也没有在诗里面谈家国天下。只是写自己的年老落魄,和无限的思乡之情。这时候,作者是没有了那种对国家的责任感吗? 不是,是因为杜甫已经没有体力和心力了。一个为理想而拼搏了一辈子的人,如果有一天已经无力去追逐他的理想了,那么,他的生命也就快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