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学生用书P72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著名的大文豪,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诗、文、词、赋、书、画,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在词史上有开创之绩,突破了词必香软的樊篱,拓宽了词的题材,爱情、离别、旅况、报国壮志、乡村生活、贬居生涯等皆能入词,扩大了词境,开创了豪放词派。前期词大气磅礴、豪气奔腾,后期词空灵隽永、质朴清淡。今存词345首,有《东坡乐府》。
二、相关背景
《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苏轼被贬黄州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的处境十分险恶,生活也很困窘,但他很坦然乐观,对人生路途中的沉浮有了深刻的领悟,并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那年春天他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看新买的农田,路上遇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独有苏轼从容不迫。事后他写作这首词记述了这次经历,也表达了他从中悟出的有关人生的哲理。
三、内容提要
上片写遇雨的情形,下片写雨过天晴的景象,作者巧妙地把自然界的风雨和政治变化中的风风雨雨联系起来,给人们以多方面的联想,大大增强了词的韵味。此词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生活小事的描写,表现出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他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四、写法借鉴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
写眼前景,就是着笔于眼前所看到的真实景物;想心中事,就是着意于心中所萦绕和所要表现的事物、人情;这两者之间有着异质同构的关系,引导读者由此而想像到彼。本词直接描述的是作者在沙湖道中遇雨的情景,但所表现的却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境遇和心情,因而作者在创作这首词时是"一心二用"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2.若即若离,隐寓寄托
这首词的言与意之间,不是局部的一对一的直接比喻关系,而是整体性的隐喻寄托,这种整体性隐喻寄托具有若即若离的特点。例如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隐寓着苏轼遭贬后泰然自若的情绪;在"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中,寄托着作者历经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从而对将来充满希望的人生感受。
3.以小寓大,言外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