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活动过程 一、成果展示
导语: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却成了向导,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个故事。
1.根据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
附近 常常 谈天 往常 亲自 果然 惊讶 向导
3.你能用什么办法记住下面的字:
莫 斯 附 ④派 ⑤谈 ⑥讶
能用加一加的办法记住:
能用换一换的办法记住:
4.反复朗读下面两句话,解释下面带点词语的意思。
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常常:
往常: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蜜蜂引路》记叙了( )通过观察蜜蜂采蜜和飞行的路线,利用( )作向导,终于自己找到了( )的故事。说明列宁是个( )、( )的人。
6.仔细读课文,想想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请把相关的句段用横线在课本中标出来。
7. 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当时他是怎么想的呢?
当列宁从住处出来后,他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心想: ,于是,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了附近有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列宁又想: , 列宁走到那所房子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8.搜集列宁的简介或故事准备在课上展示。
二、书写指导
1.自学生字新词
⑴读准生字的读音;
⑵想一想能用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的字形;
⑶划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向导:带路的人
谈天:聊天,闲谈。
莫斯科:前苏联的首都。
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⑷说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了哪个字?
字形难点:派 敲
三、精讲点拨
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在语境中辨析词义:
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地去找。
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加点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3. 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那个养蜂的人呢?请你用上"因为、所以"来说一说。
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这节课我们要重点研读第三自然段,看看蜜蜂是怎样给列宁引路的。
1.这节课我们要认真地研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把写列宁怎样找的词、句划出来。
学生自学。
2.列宁是怎么找的呢?我们来交流一下:
(1)(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一边走一边看 发现 花丛 蜜蜂
仔细观察 只见 园子 房子
敲了敲门 果然
(2)师生共同完成一幅简笔画(花丛 蜜蜂 园子 房子)
3.理清句序,领会作者连句成段的方法。
(1)齐读第(3)节。
(2)想一想这几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这几句话按照先后顺序,不能调换。)
(3)指名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那个养蜂人的。(自己练说、指名说)
过渡:列宁有没有找到那个养蜂人呢?
4.出示"果然"
(1)解释"果然";(事实跟原先设想的一样。)
(2)列宁原来是怎么想的,课文中并没有写明白。你能把它写出来吗?
(3)列宁想: 。于是,他走到那所房子前敲了敲门。
加上列宁"想"的句子,完整地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那个养蜂人的。
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2.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3.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总结全文,揭示文意。
(1)读了课文,你认为真的是蜜蜂给列宁引路吗?为什么?。 (不是真的蜜蜂给列宁引路,而是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分析、思考,从中发现线索,才找到养蜂人。)
(2)总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列宁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四、拓展延伸
通过列宁的小故事,同学们从列宁身上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系统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发现只要肯动脑筋许多看似很困难的事情我们也能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