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三课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学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三课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学案第3页

  1.发表过程

  斯诺在1936年采访了陕甘宁边区后,所撰写的著名的《西行漫记》最初以英文形式发表在英美各大报刊上,为一系列的有关中国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采访实录。1937年10月,该系列文章结集发行单行本,起名为《红星照耀下的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1938年,在征得斯诺本人的同意后,上海租界内的一群抗日救亡人士,在一部分中共党员的领导下,组织起来,以"复社"的名义,集体翻译、印刷、出版和发行这本书的中译本,考虑到当时险恶的国内国际形势,译名被改为《西行漫记》。

  2.国际影响

  《西行漫记》一书问世后,在欧美和世界华人聚集区引起轰动,人们才开始以一种较为理智的目光去关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关注被中外反动派称为"赤匪""新式流寇"和"半疯的狂热分子"的斗争。斯诺在中印本的序言中饱含深情地写道:"谨向英勇的中国致敬,并祝'最后胜利'!"自此,青年斯诺从一个资本主义的记者嬗变成中国革命忠实的见证者和国际朋友。

  

  口述自传--真实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

  口述自传作为自传的一种,最特别的地方当然在于"口述"。一般而言,口述自传通常是在访谈的基础上形成的,最后的成稿也通常是由访谈者整理而成。因此与传主自己撰写的自传相比,具有一定的对话性,带有"问答"的色彩。而访问者提出的问题,一般是访问者或者公众感兴趣的话题,并且这些问题也往往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或者特定事件有一定关系。口述自传,以及口述历史,往往也被作为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

  毛泽东的这篇自传就是记者斯诺根据毛泽东与他之间的访谈整理而成。因为斯诺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请毛泽东回答,因而自传中的条理是相当清楚的,但又不乏口头交谈的痕迹,以及毛泽东在当时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发挥",因此非常生动。《西行漫记》在当年之所以极为轰动,与这种生动真实的文风也有很大关系。而斯诺对毛泽东个人经历的询问,也同当时外界对毛泽东的好奇相关。这里展现出来的毛泽东形象,成功地颠覆了当时国民党对毛泽东及苏区的"妖魔化"宣传。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兜圈子(dōu)       (2)菩萨(pú sà)

  (3)堕落(duò) (4)揶揄(yé yú)

  (5)煽动(shān) (6)饷银(xiǎng)

(7)怂恿(sǒng yǒng) (8)膳宿(s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