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10-11学年同步学案(人教必修3):第1课 文化与社会
【政治】10-11学年同步学案(人教必修3):第1课 文化与社会第3页

  提示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无产阶级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如,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更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高潮。

  

  2008年6月8日是我国首个法定休假日端午节,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各地端午节和"文化遗产日"系列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据此回答1~3题。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指(  )

  A.人类全部实践活动及其产品

  B.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C.人类全部的意识形态

  D.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文化的涵义,文化是指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A、C、D观点错误。

  2.2008年我国"文化遗产日"活动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宣传保护文化遗产,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结合在一起。这说明(  )

  A.文化起源于人们的物质需求

  B.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物质现象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只有先进文化才是一种物质力量

  答案 C

  解析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结合在一起,说明文化的特点之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A、B、D观点错误。

  3.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之外,满、蒙、藏等28个少数民族也过端午节。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29个民族过端午节的习俗多种多样。这一现象说明(  )

  A.在经济落后地区是难以发展先进文化的

  B.文化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C.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生活

  D.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文化的区域性特征,C项符合要求,A、B项点错误,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4.奈良是中日文化同源的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仍然是大和民族的精神食粮。2008年5月10日,胡锦涛访问日本古都奈良,探访中日古代友好交往历史。这里的"文化"是(  )

  

  ①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③指科学知识或受教育的程度 ④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