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邓小平于1921年10月22日进入一家专门制作扇子和纸花的小小的工厂--香布朗工厂,编号是238。
生:1922年2月13日,邓希贤在夏莱特市政府的外国人登记簿中进行了登记,他写明了父母名氏和出生年月,注明来这里以前的地址是"拉加雷纳科隆市,德拉普安特街39号",身份卡编号是1250394。
生:2月14日,他进入哈金森工厂,工号为5370。 生:这样写的好处是确保传记内容的真实可靠,给人以可信度。
1. 师:在这篇传记中,毛毛认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中材料概括。
生:执著。一面领取救济金,一面等待继续做工的机会。文中记述邓小平在领救济金的五个月中,生活非常困难。在法国的五百多个勤工俭学的学生中,有的住在地下室里,有的住在帐篷里;生活每日两餐,都是自来水加面包,缺油少肉。文中说:"他在法国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而且都是杂工。他这次失业以后,一定是四处努力寻找工作,也可能间或干过一些临时性的杂工。这种没有着落的不稳定的状况持续了三个多月,直到1922年2月,他重新找到一份工作,就是在蒙达尼附近的哈金森橡胶工厂。"
生:聪慧手巧。毛毛写他的父亲在哈金森工厂被分配到制鞋车间工作,制作防雨用的套鞋。他们每日工作10小时,星期六做半天,即每周工作54小时。这种工作属于轻体力劳动,但要节奏快,适合心灵手巧的人干。郑超麟也曾在这家工厂做工,据他回忆:他一天做十双鞋,父亲做二十多双。
生:乐观。工友回忆:"有个四川小孩子,矮矮的,胖胖的,只有18岁,每日这个时候总是蹦蹦跳跳,走到这一角同人说笑话,又走到那一角找人开玩笑。"毛毛说:"可见,父亲年轻时的性格相当活泼开朗。这种于困难艰苦之中尚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他保持了终生。"
生:好学。1922年10月17日,邓小平和他的叔父辞去了哈金森工厂的工作,于11月3日离开了夏莱特,填写的去向是塞纳-夏狄戎中学。很遗憾的是他并没有上学,原因是钱不够。毛毛说:"这次求学不成,使父亲想要继续读书的梦想最终破灭。除了以后曾在苏联进过'中山大学'以外,他再也没有进过任何正规学校读过书。他曾经开玩笑地跟我们说,他是中学文化水平。父亲的知识,都是他在以后的岁月中日积月累地自学而来。他的智慧,也都是在革命斗争实践和切身实践中锻炼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