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淮阴侯列传 教案
2017-2018学年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淮阴侯列传 教案第3页

  生10:也许刘邦确有些舍不得,留下他可以对付今后的吕雉。是不是说明,加害韩信并必欲杀之而后快,吕后更要急迫些呢?

师:好,有见地,以后可以细细探究。

  生11:我以为刘邦和吕后都是持"必欲杀之"的态度的。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几乎是一统天下的君王共同的信条。韩信说刘邦"不善将兵",他攻下齐地要挟刘邦授予他齐王,刘邦腾过手来马上将他的兵权削去,降他为"侯"等等都是证据。尤其是蒯通不仅授计韩信,而且对刘邦态度非常傲慢,为什么不杀蒯通?恐怕是蒯通毕竟没有韩信那样的军事才能和威信,留下他,刘邦也并不担心......

师:能融合许多材料,又贴近文本,会分析,好!

  生12:我也赞成所谓"谋反"纯属诬陷。文旁批注《史记评林》引归有光说"考豨传,豨招致宾客为周昌所疑,一时惧祸,遂陷大戮,非素蓄反谋也",可见陈豨谋反与韩信无关。因为我们见不到两位将领更细致周密的策划。

师:结合外证,对文本理解深入。古代有人推断:韩信在当时不反,说他后来却与陈豨谋反,虽然愚蠢也不至此。临死前"悔不用蒯通计",更证明其冤情。同学们课后有条件还可以寻其他《史记》注本或译本参阅。

五、研讨司马迁对韩信评价的真实意图

  那么末尾"太史公曰:'而天下已集,乃谋反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一句,是司马迁认为他的谋反以致灭族,是合情合理的?还是用反语表达对刘邦、吕后的不满?

  生议论:大多数认为是反语,暗示对韩信所遭之冤情的同情,也有少数沉默。

  生13:我提出一点不同于大家的看法。韩信在齐地不反,并不能证明他以后不反,为什么?此一时彼一时。那时他还有齐王可做,即使是"假王"。但后来就不同了,兵权被夺,人几乎被软禁,境遇十分的不堪,甚至性命都朝不保夕,难道就不会孤注一掷,拼他个鱼死网破......

  师:这个看法有自己的思考与发现。大家如果对这一观点有兴趣的话,课后查找资料深入探究。现在我们来小结这堂课同学们探究的收获,除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要看看在探究疑难问题上学习了哪些方法。

  六、总结课文内容及探究方法

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归纳出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思路(并板书)

          寻疑--评疑--析疑--证伪

小结:这和胡适先生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观点和态度是一致的。

七、布置作业,拓展探究

  今天这堂课上,同学研读文本很细心,并能运用正确的探究文本的思路和方法,来证明自己的发现,而且这些发现显示出个人的聪明才智和科学精神。其实对于韩信 "谋反"的真伪,从古到今许多人涉足探究,有的肯定,有的否定,这些见解见诸许多关于《史记》的注本和译本。

  (投影展示相关资料:如王伯祥《史记选读》,古人汇集的《史记评林》、《史记评议》,最近出版的张大可辑评《史记百家汇评本》,网上相关资料)

  课后同学们再读文本并搜集材料,下周我们将举行一场辩论赛。

  正反方的命题分别是(多媒体呈现):

  正方--韩信"谋反"纯属冤情。

  反方--韩信"谋反"并非冤情。

  请班委会、科代表很好的组织、安排、准备。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