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2)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过程
提出目标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框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完善理论 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初步建立 到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建设成就
(1)经济增长:年均9%的增长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2)人民生活: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进补课程知识]
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 土地改革 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农业合作化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 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