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与"拆迁户"
越 楚
春秋时期的一代名相晏婴也曾为拆迁扰民的事所困惑。
当时,齐景公想给劳苦功高的晏婴更换一处豪宅,《春秋左传》有载"景公欲更晏子之宅",其理由是晏婴所住老宅靠近一处市场,吵闹多尘,地势低洼,不适合居住。
景公曰:"请更诸爽垲(高朗干燥)者。"
晏婴推辞说:"国君的先臣在这里容身,臣本不配继承祖业,对臣而言已经够奢侈了。再说这儿靠近市场,早晚都能购买到日常生活用品,很便利。怎敢烦劳乡亲们为臣修建新住宅呢?"
景公笑道:"您靠近市场,应该知道啥东西贵,啥东西便宜吧?"
晏婴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
景公问道:"何贵何贱?"
当时,景公刑罚过多,其中便有"刖刑"(古代一种酷刑,指砍去受罚者左脚、右脚或双脚),故市场上卖假脚的生意很好,而且价钱不菲。
于是,晏婴伺机劝导说:"受刖刑的人穿的鞋子(假脚)贵,一般的鞋子却很便宜。"
景公听出晏婴的话外之意,便下令减少刖刑之类的酷刑。
《春秋左传》说:"及晏如晋,公更其宅,反则成矣。"意思是说,后来晏婴出使去晋国,景公即为晏婴更换住宅,等晏婴回来时新住宅已经建成。
晏婴知道后马上去拜谢景公,回来后就命人拆掉新住宅,而按照原来的样子重新修建起那些属于百姓的住宅,并让这些拆迁户都搬回来住。
晏婴对拆迁户说:"不是选择这住宅,只是选择这邻居。诸位先已选择做邻居了,违背选择不吉利。君子不做不合礼的事,一般人不做不吉利的事,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我晏婴岂能违犯呢!"
等这些拆迁户都迁回新宅后,晏婴便搬回了原来的老宅子。景公闻知后,一开始很不高兴,欲加以制止。后来陈桓子出面向景公说情,景公才勉强准许晏婴的举动。
这便是《春秋左传》记载的晏婴与"拆迁户"的故事。
《晏子治东阿》一文以晏子两治东阿之故事,说明判断一个人是否忠诚、贤能,不能凭个人好恶、道听途说,而应客观公正,慧眼识才,知人善任,因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写作运用]适合"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语言的艺术""实事求是""善于识才""社会进步"等话题。
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听了邹忌的劝告后,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开张圣听,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先是"门庭若市",稍后是"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最终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历史常给人以警示,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众叛亲离,葬身火海的下场呢?假若当初蔡桓公听从扁鹊的劝告,又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反过来说,假若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呢?假若当初秦孝公不听商鞅之谏而实行变法,何以能称雄于六国呢?假若当初唐太宗不听从魏征的劝谏,又怎么能有"贞观之治"的政治局面呢?由此可见,不善纳人言者,亡;善纳人言者,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