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运用时空定位,了解王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过程。
2.通过史料分析,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全面辩证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3.提升学生对改革本身的认识。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大环境及相应制度保障;改革过程是艰难的,还应有坚定的信念、伟大的勇气与坚韧的毅力。联系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热点问题,增强学生置身于改革开放大潮中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2.教学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全面分析及对其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三、教学思路
本课主题为--文政之殇,人治之痛。王安石变法在宋神宗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了16年,16年间,王安石以其鲜明的个性、坚韧的意志力推行的变法确实为北宋王朝带来一股新气象。但伴随着神宗的去世,变法也随即被废止。原因何在?除了政策本身及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外,究其根源则在于人治之痛。此处的人治不仅指代个人因素,更直指中国古代的人治社会。当文人士大夫的这样一种政治理想被置于中国古代人治社会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下时,是缺少了必要的制度保障的,而没有这样的一种制度保障,改革很难推进。由此得出启示,改革要想成功,终将要改变人治这样一种社会大环境,由人治走向法治也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课型课时
新授课;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虽然是第一次见到大家,但老师依旧感觉非常亲切。因为老师也是永州人。提到和永州相关的大人物,有一位不得不提。他就是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实际上啊,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这位主人公--王安石,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北宋中期,怀抱着一颗"心忧天下"的爱国之心,肩负着北宋文人士大夫阶层独有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使命感,为了实现自己心中所勾勒的那幅理想蓝图,王安石进行了一场大胆的政治实践,这便是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请同学们翻开教材。
【新课讲授】
一、文人理想,政治实践
都说理想源于现实,那么,王安石作为一名文人,他心中的那幅理想蓝图又源于一个怎样的现实状况呢?
(投影图表材料,引导学生直观分析北宋中期社会现实状况)
材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