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案第3页

  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礼贤下士;"士"也希望用自己的思想主张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学者,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问题2】 孔子是中国的孔子,更是世界的孔子。孔子的思想正在产生着重大的世界影响。"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我们应如何认识孔子的仁学思想?

  提示:仁学具有丰富的内容、独特的含义。理解本问题,能够加深对儒家学说基本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1)仁学的产生:"仁"是春秋时代产生的一种新的思潮。它的产生,是春秋时期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仁"的适用范围相当广泛,它包括了各种具体的以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孔子把"仁"作为早期儒学的基本范畴。"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其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的出发点。

  (2)仁学的三层含义:①第一层含义是"爱人"。"爱人"不是具体的规定,而是一种一般的精神,它是仁的基础。"爱人"的具体表现,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忠";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两者合起来,就是忠恕之道。②第二层含义是"克己复礼"。"礼"指的是周礼。"克己复礼为仁",意即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感情欲念,使之符合礼的规定。"仁""礼"统一的社会伦理模式正是孔子的一大发明。③第三层含义是指一切道德品质的总汇,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孔子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认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可见,孔子的"仁"几乎包含了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

  

  【例题1】《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解析:题目提供的材料说明,德礼是行政教化的本体,刑罚是行政教化的表现,德礼和刑罚对于行政教化之不可缺乏,犹如昏晓相须而成一昼夜,春阳秋阳相须而成一岁一样。这种"本""用"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交替作用的关系,缺一不可。

  答案:D

  

  本题的迷惑性较强。C项的叙述明显与题意不符,首先予以排除。A、B两项的叙述混淆了概念,德礼是行政教化的本体,而不是刑罚的本体;刑罚是行政教化的表现,而不是德礼的体现。

  【例题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解析:孟子的意思是说,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和准确了,分配土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因此,确定田界,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政的基础。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