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1.2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第三课时)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1.2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第三课时)第3页

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 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多海啸

热带、副热带海域→台风→风暴潮 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地区 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不同气候带的边缘→水旱灾害

近热带、副热带海洋→台风→风暴潮

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山地地质灾害 位于中低纬度地带,人口稠密,经济密度大

  [阅读指导P17]自然灾害的群发和群聚现象

对防灾减灾的意义:认识自然灾害时间上的群发规律和空间上的群聚规律,可以在减灾中明确自然灾害的多灾期和多发区,从而更有效的防灾减灾。

  思考P17

大洲名称   自然灾害特点  亚洲 自然灾害类型齐全,主要有地震、干旱、洪涝、台风、热浪、寒潮、沙漠化、水土流失等。在灾害分布广泛,灾害损失巨大。其中中国、日本、印度、孟加拉、印尼等国灾害频繁。  欧洲  略  非洲  灾害类型较少,以旱灾为主,旱灾引发蝗虫灾害。由于人口压力过大,引起严重的土地退化、沙漠化现象。旱灾主要分布于热带草原地区。  北美洲  自然灾害类型齐全,地震、龙卷风、飓风、洪涝灾害突出,损失严重。西海岸主要为地震、火山灾害;东、南部龙卷风、飓风突出;中、南部洪涝灾严重。  南美洲  略  大洋洲  略   

  自然灾害分类及孕灾圈层:

分类 主要灾害 孕灾(环境)圈层 气象灾害 热带气旋、干旱、寒潮、冰雹灾害、雪灾、雾灾、风灾、雷电、低温冷害、霜冻等 大气圈 地质灾害 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岩石圈 水文灾害 洪涝、风暴潮、海啸、海冰 水圈 生物灾害 病害、虫害、鼠害、赤潮 生物圈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第 周  星期   共1课时第 节  年 月 日

课题: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

  1、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教学准备】自制图片、示意图等           缺勤登记:

板书设计纲要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生态建设: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2、生态破坏:致使环境更不稳定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三、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