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怅寥廓"以下句,如奇峰突起,意境顿生波澜。下阕重抒情,塑造了同学们 意气风发 激情奔放 的形象。"携来"初读是浪漫的、轻松地、悠闲的。至"曾记否"以下几句则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回头再读"携来"数句,词意则顿时充满了力量,"峥嵘岁月""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不再是少年的张狂而是真正的为民族"竞自由"的志向。此几句语速较快,语调有力。
整首词表现了词人 以天下为己任 的豪迈情怀,所以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高亢有力的。
五、预习自测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前提,为了更好地欣赏本词,请同学们落实好下列内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百舸( )争流 怅廖廓( ) 携( )来
峥嵘( )岁月稠 ( ) 挥斥方遒( ) 浪遏( )飞舟
2、判断下列词语书写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将错别字加以改正。
泌园春 有志者事竞成 相江 苍茫 万户候
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六、思考
1.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2.诗人"独立"橘子洲头,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初高中衔接读本》P222另有怀人忆事、触景生情等)
探究
就《长沙》的内容而言上阕"看"统领的 7 句是 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 ;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 怀人忆事 。
"看"统领的几句写到哪些景物?你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