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重点:
腐乳制作过程的科学原理,设计并完成腐乳的制作
四、教学难点:
实践中摸索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
从课题背景入手,介绍腐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一种经过微生物发酵的大豆食品。千百年来,腐乳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提问:人们为什么偏爱腐乳呢?
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我国不同地方的腐乳有哪些,风味有什么不同。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展开课题。
基础知识:
1、腐乳制作的原理
2、毛霉在腐乳制作中的作用
3、发酵的参与者---毛霉菌 教师可以利用关于腐乳制作方法的传说,结合旁栏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微生物的发酵作用,总结腐乳制作的大致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
1.你能解释豆腐上为什么能长出白毛吗?
2.为什么普通的豆腐经过多种微生物的作用后,变成了我们爱吃的腐乳了呢?
3.用豆腐做腐乳,从微生物培养的角度来看,豆腐应该称作什么?要想保证毛霉的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从理论上可以分为几种?
4、教师通过多媒体图片介绍毛霉菌的一些资料:
代谢类型:异养需氧型,适宜发酵温度:15-18℃
分类:真菌(真核生物),生殖(主要方式):孢子生殖
1、学生阅读课本,归纳腐乳制作的原理。
2、学生回忆关于酶一节的内容,加深对蛋白酶、脂肪酶的理解,并讨论。
3、学生结合必修1第1章走进细胞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a、毛霉菌属于细菌还是真菌?
b、它的代谢类型是怎样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基本掌握腐乳制作的原理,并对腐乳制作的大致流程有所了解,为学习新的知识进行实验操作做一个理论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