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战斗;宋庆龄的一身正气,让敌人敬畏。她一心为了自己的国家,为了人民,为了妇女、儿童,奋斗一身。同学们,宋庆龄奶奶的崇高人格不就像这樟树一样吗?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奶奶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正如在人们的心目中,红烛是老师的化身,青松是陈毅爷爷的化身,这樟树就是宋庆龄奶奶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奶奶的影子。
同学们,现在看来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树仅仅因为他们长得蓬蓬勃勃,具有永久保持的香气吗?(不仅仅如此,她觉得自己就像这两棵树一样,蓬蓬勃勃,面对敌人毫不畏惧;面对人民,殚精竭力。所以当周总理让她搬家时,她不肯,她说--引读)
同学们,这篇文章还仅仅是在写这两棵樟树吗? 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奶奶;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奶奶。这就叫"借物喻人"(板书)
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宋庆龄奶奶,因此,人们会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奶奶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作永久的纪念,表达人们对宋庆龄奶奶的崇敬、爱戴和怀念。(板书:崇敬、爱戴、怀念)让我们带着这份崇敬,齐读最后一小节。
三、 课外拓展
宋庆龄的声名,不仅在中国地大地上传播,而且香飘过洋,她的品德像樟树一样飘洒着永远的芳香!为了纪念宋庆龄奶奶,中国福利会还在1985年设立的全国性专项奖--宋庆龄樟树奖,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四、作业:
1、搜集一些有关宋庆龄奶奶的故事,深入地了解她身上所体现的那种樟树精神。
2、如果有一天你来到了宋庆龄故居,你会想起什么?你会说什么?用你手中的笔写一写。
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时空;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中,描写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可贵之处一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学习这一段,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学生自读、圈点樟树另一个可贵之处在哪?这种香气可以保存多久?让学生抓重点字词交流感悟,并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
感悟樟树的高贵品质是为之后延伸到人物宋庆龄身上作铺垫的。在学生在对这段文字充分朗读感悟之后,让学生质疑为什么宋庆龄不舍得这样的两棵樟树,为什么人们也喜欢樟树?通过补充一系列宋庆龄的资料,让学生从感悟樟树的品质,进而过渡讲到宋庆龄这个人,通过品读,我们既要感悟到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又要品味出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可贵品质。补充了这些课外的阅读资料意在唤醒沉睡于学生内心的精神食粮,意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而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宋庆龄这个人物的渗透感悟之后再来回答课后的问题,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那是因为樟树有着和宋庆龄一样的品质,和樟树合影就如同和宋庆龄合影一样,等等。
整篇课文内容非常简单,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喻人,以树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可贵的精神品质。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宋庆龄。课后再反思这篇课文,我觉得最后还可以设置一个说话情境:如小明的爸爸来到了宋庆龄的故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