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出示中文版小说封面,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比较中文版封面与小说有关情节是否吻合。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讲述了一位母亲带着年幼的女儿(人)在礼拜二午睡时刻(时)来到一个小镇(地)去祭奠被当做"小偷"打死的儿子(事)的故事。
学会概括方法,注意"人时地事"在概括中的重要性。
3.比较中文版封面与小说有关描写吻合吗?
⑴母女形象比较
原文:母女二人都穿着褴褛的丧服。
那位妇女眼皮上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身上没有一点儿线条,穿的衣服像件法袍。要说她是小姑娘的妈妈,她显得太老了一些。
小女孩用湿漉漉的报纸把鲜花包好。
明确:中文版小说封面母女形象与文本不符:文中是孱弱、老、穷的妇女带着十二岁的女儿,而封面妇人年轻、修长;母女二人都穿着褴褛的丧服,而封面中母女衣服未见"褴褛";封面中是盛放的鲜花,文中用湿漉漉的报纸把鲜花包起来的枯萎的花。
⑵客观环境描写比较
原文:令人窒息的烟煤气;贫瘠龟裂的土地;荒凉的旷野;小镇热得像个蒸笼;荒凉的车站,车站地上墁的花砖已经被挤得开始裂开;锈住的车窗;车站上空无一人;沾满尘土的棕榈树和玫瑰丛;光秃秃的空地;一股又干又热的风......
明确:中文版封面背景与文字不符:封面画背景色彩明艳、基调明朗,而小说叙述基调郁悒压抑,渲染出的是酷热、神秘、肃穆、凄冷氛围。
作者对景物的渲染一方面表现了社会的状况,另一方面渲染了一种很沉重、凝重的气氛;写火车用"慢腾腾",写母女用"昏昏沉沉"等一些词语反反复复地渲染了一种沉闷的凝重的气氛,暗示祭拜之事的艰难、祭拜者极度压抑的悲痛;文字叙述节奏阻滞、迟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