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表面是音乐(琵琶声)。 (可谓桥梁)
实际上是昔盛今衰的人生变迁感。(真正根源)
分析: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 (投影)
5.琵琶声有如此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体会诗歌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
(1)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注意调弦定音,信手续弹,曲终收拨几个细节。
(2)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体会诗人描写乐声的手法。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叠词的运用),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3)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4)诵读描写音乐的这段文字,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
6.自读文章后三段内容,重点探究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内涵。
(1)阅读琵琶女"诉说身世"一段,体会身为"长安倡女"的她传奇的人生变化和凄苦的现实遭遇。(2)体会作者在琵琶女的音乐表达和真情诉说的两重作用下,内心的"贬谪之感"被激活后的情绪表达。
(3)由"琵琶女"的"良久立"、"不似向前声"和"江州司马"的泪湿青衫看出二人由音乐而形成的心灵契合。
六、总结和重读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先是闻声不见人;而后则见人再闻声;最终升华到知人重闻声。全诗琵琶声中塑造出琵琶女漂流沦落的凄苦形象,也刻画了诗人自己遭遇贬谪失落寡欢的形象。
选择"琵琶女低眉奏曲"、"自诉身世之悲"和"江州司马自诉贬谪之苦"几个片段,要求学生读出情感,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