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声》导学案
(一)《春之声》辅导
《春之声》是王蒙在新时期对小说艺术进行大胆探索的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春之声》故事情节十分简单: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从国外考察归来,坐一辆条件恶劣的闷罐子车回阔别20多年的家乡探亲,本来很有些不快,但没想到在这里还有人放德语歌曲,这又使他兴奋起来。作品没有像传统小说那样根据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而是着力于呈现人物的意识流动。这决定了作品呈放射性的结构。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伸向过去和现在。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呈现出放射性的线条。所有的线条又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那就是坐在1980年春节前夕闷罐子车里的主人公的心灵。小说借鉴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特别是最能体现"意识流"手法特点的自由联想。如小说的第二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自由联想手法的运用。主人公由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引起一连串的联想,这些联想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它们只是在某一点上相似或者相关。这种自由散漫、跳跃式的联想显然突破了传统小说叙述上在时空方面所受的局限,腾挪自如。
通过"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作品反映了很广的生活面,使生活现象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强烈的对比,如中国和外国,乱糟糟的车厢与童年生活的平静,瓦特和史蒂文森时代的闷罐子车身与崭新的火车头,等等。最主要的对比是,落后、令人不适的闷罐子车里,却有先进的、精巧的进口录音机在放德语歌曲。很难确切地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但可以感受到其基本的主题倾向,那就是歌颂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生活的新转机。小说所描写的生活现象明显带有改革开放之初的时代特点。这个主题倾向正是在一系列对比中展现出来的。
在艺术表现上,《春之声》或许更值得我们重视。它是新时期文学中率先运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小说。它突破了传统的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方式,而把反映现实生活的焦点集聚在人物心理内象的直接袒露上,以有限的篇幅充分展示主人公在特定的环境中涌现出的复杂、丰富的内心活动,意识的自然流动,通过对人物内心图景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命运遭际和思想性格,同时也表示出社会生活丰富而又纷杂的面影。小说采用"放射性结构",有力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纵笔所向,今昔中外、乡风城貌,了无拘牵,以极精练的笔墨表现出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此外,意味深远的象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描述,也是其艺术上的显著特色。
《春之声》并不像西方"意识流"小说那样努力开掘人物意识领域本身,人物意识在这里更像一面摄取社会生活现象的镜子;也见不到"意识流"小说中那样常见的阴暗绝望、非理性的人物意识,它的人物意识是乐观的,意识流动也明显经过了理性的梳理;再者,小说中的意识流也并不排除情节和叙述者的介入。因此,这篇小说只是借鉴了"意识流"的艺术手法,而非"意识流"小说。
※ 题名
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同时也蕴涵着80年代初期人们对"时代"的特定指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