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生讨论:
1.对细菌种群数量增长而言,在什么情况下2n公式成立?
2.这个公式揭示了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什么规律?
3.在学过的生物学内容中,还有哪些生物学问题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
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并引导学生讨论,同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有什么局限性?
小结:在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可以为公式、图表等。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以上讨论的是在实验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化,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何?
通过具体实例,加深对数学模型的理解,并用数学语言解释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
明确"J"型种群增长的原因。
如果自然界的生物种群都是以"J"型方式增长,地球早就无法承受了。
呈现高斯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将高斯实验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呈现出来)。
提出讨论题:
1.你认为高斯得出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呈"S"型曲线的原因是什么?
2.在高斯实验的基础上,如果要进一步搞清是空间的限制,还是资源(食物)的限制,该如何进行实验设计?
3.如何理解K值的前提条件"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请举例说明。
小结:经过一定时间,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种群数量增长会趋于稳定,呈"S"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