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的。差异是绝对,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是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几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学情分析
学生对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兴趣,但是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要素基本特点是在初中所学,有的学生早已遗忘。其次高一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较为欠缺,因此对于一个事物中影响要素有哪些,主导因素又是什么,难以把握。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重点考虑了身边的案例,使学生能亲身体会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关注生活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明确学好自然地理的关键就是要时刻观察身边的环境。同时培养高一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
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根据课程标准与课本内容确定教学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概念
2、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能力目标
1、 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的原理来解释说明某一地区的环境特征及其成因
2、 能够运用不同的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 通过对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的应用,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德育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