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利,因此被禁止刊载,故选D项。国民党的这种做法会激化其与其他党派的矛盾,也不利于其形象的塑造,故A、B两项错误。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故C项错误。
【答案】D
4.(2017·全国文综Ⅱ,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根据地群众组织成员的人数及其占根据地总人口的比例,说明经过抗日战争,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不断加强,故D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没有体现革命工作的重心发生转移,故A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错误。抗战胜利后,国共爆发内战,统一战线的范围缩小,故C项错误。
【答案】D
5.(2018·全国文综Ⅱ,29)1923年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解析】1923年年底是在国民党一大召开前,材料中"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表明中国要学习俄国,但是苏俄的道路是推翻资产阶级走向社会主义,不符合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因此A项错误。由"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并结合史实可知其意在加强革命领导核心,故选C项。整个民主革命阶段的目标都是反帝反封建,故D项错误。
【答案】C
6.(2018·全国文综Ⅱ,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解析】题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共使农民摆脱了"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自由和权利,抗日的热情被激发,故选A项;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判断B项错误;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这一任务没有完成,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抗日根据地农民的民主权利而非国民党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A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