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新浙教版科学《2.1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新浙教版科学《2.1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教学设计第3页

一、引入:

图片展示紫金港路与文一西路交叉路口的施工照片,道路的施工往往影响机动车辆的通行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相类似的路段附近,你见过哪些提示牌?

 【设计目的】利用学校附近的真实施工图,把学生带入相应的情景中,贴近生活,体现STS教育的理念。

 【学生可能回答】文字类的描述或是利用符号的呈现。

二、新授课

(一)符号

1、【引语】在上述两种提示牌中,你认为哪种更好,为什么?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对比得出:符号的使用可以更加简单明了。

2、【引语】符号除了上述的作用外还有什么作用?展示两幅图片--各种各样的电池和两种电流表,引导学生用一个符号来表示。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对比得出符号的使用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而引起地混乱。

3、【引语】同样描述同一个事物,比如"时间",用中文、英文、日文、德文、法文等都不相同,这时我们也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t

 【设计目的】继续让学生通过对比得出符号的使用可避免由于表达地文字语言的不同而引起地混乱。

4、【引语】正因为符号有这些作用,所以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会大量应用符号,请大家小组合作看看能画出的符号最多?并尝试为G20峰会设计一个文明符号。

 【设计目的】学以致用,通过参与活动,体验使用符号的思想,深化理解符号的作用。

 【过渡语】其实在小时候大家已经会用简单的符号来表示事物了,比如太阳、月亮,现请你用一个符号表示地球,你会怎么画?如果用这个符号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概况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可以吗?

 【设计目的】引出地球符号不足以用来研究地球表面的概况及其运动情况,从而得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模型。

 

(二)模型

1、【引语】通过学生的回答,拿出地球仪,请一位学生利用地球仪为全班介绍一些地球表面的地理概况。

 【提问】为什么要使用地球仪模型呢?

 【回答】因为地球太大,难以认识,所以人们常用地球仪。

 【设计目的】学生通过体验模型的应用,发现模型的作用--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太巨大的事物。

2、【提问】在我们初中的学习中,你还接触到哪些模型?图片展示一位班级同学的照片,如果要研究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的分布情况,我们需要什么模型?

 【回答】人体模型

 【引语】通过学生的回答,拿出人体模型,请一位学生利用人体模型为全班做人体器官的简答介绍。

【提问】为什么要使用人体模型呢?

 【回答】因为人体构造太复杂,难以表达,人们制造了人体模型。

 【设计目的】学生通过体验模型的应用,发现模型的作用--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太复杂的事物。

3、【引语】除了像地球这样太巨大的事物的研究要引入模型,还有哪些研究要引入模型?请举例。

 【回答】太微小的事物的研究也需引入模型,比如细胞结构模型图。

 【设计目的】学生结合之前的活动,发现模型的作用--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太微小的事物。

 【引语】展示植物细胞分裂图,并提问这个模型表示什么?

 【回答】植物细胞分裂过程

 【设计目的】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概括出模型不仅可以表示具体的事物,还可以表示一个复杂的过程。

4、【引语】像细胞结构图这样,给微观事物建立模型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认识微观世界,比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你能建立一个水分子的模型吗?

 【设计目的】学生体验模型的建立。

5、【引语】请一位学生来演示液态水到气态水蒸气的动态模型

 【回答】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设计目的】学生体验动态模型的建立,并逐步渗透模型的作用。

6、【引语】通过之前的演示,请每位学生建立一个水在空气中蒸发的模型。

【设计目的】通过之前的演示,降低学生体验动态模型建立的难度,加深对建立模型作用的理解。

7、【引语】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模型似乎都是实物,那是不是意味着只有具体的实物才是模型?展示其他不同种类的模型,比如一个公式、一副图、一张表格、一条曲线等。

 【设计目的】通过反问,引起重视,引导学生得出模型并不仅仅指我们可以看到的用各种材料制成的某种物体的放大或缩小的复制品,如航模、各种建筑模型等,它可以是一幅图,如地图、一张表或是一个计算机软件。有的模型不是简单地表示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一个过程,如描述水的三态变化的示意图"水的三态变化模型"。有的模型是具体形象的,如航模,也有的是非常抽象的,如一个数学方程。

三、小结

1、 符号的作用和意义: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用符号可避免由于外形不同引起的混乱;

  用符号可避免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2、建立模型的作用和意义:

  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对客观对象进行了一定的观察试验和对所获得的科学事实进行初步的概括后,常常要利用想象、抽象、类比等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反映和代替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这样的方法就是模型方法。

四、练习

下列所示的代表符号的是_B__,代表模型的是___________。(答案:BCGH;ADEF)

A.地球仪; B. t;C.ρ; D. 细胞模式图;

E.地图;F. S=vt;G. ;H. W.C.

五、作业

1、制作二氧化碳分子模型

2、《2.1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课后练习(后面附)

【教学反思】

  充分运用初中科学教材资源"阅读"材料,广泛开展学生体验活动,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感觉有以下成功之处:

  第一、 深化了课堂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了所学知识。

  第二、 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很好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展示出学生很多的创新能力。如学生自己绘制常见符号以及学生自主设计G20符号:

  第三、 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如: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建立水分子的模型,学生尽管模型各异,但用于简单研究事物的模型已经可以运用了。

  第四、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对水分子扩散的不同模型的研究,促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如图:

  第五、注重学生体验,从体验中获取知识,体会到符号、模型等的作用和意义。如图: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感觉有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 在课堂进行中对后排同学的关注没有前排同学多;

  第二、 课堂中PPT播放忽然出现问题,后来进行了一些尝试之后依然无法打开。这个片段的出现,让学生们原本很高涨的学习热情稍稍冷却了一些。而且也使得后面其他模型的介绍,比如一张表,一条曲线,一个公式等等的展现只能以板书和口头表达的形式出现。

  

  第三、板书问题,本节课其实比较简单,我设计的重难点是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收获符号、模型的作用和意义。所以在板书上比较简单,只在最后学生小结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