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制定经济计划,规划和引导经济发展。如:日本1960年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起到了鼓舞人心、引导全社会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③通过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如:美国。
二、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1)"人民资本主义"--资本社会化
背景:①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②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表现:股票分散化,即股票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拥有,企业普通职工和一般民众也拥有股票。但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作用: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吸收社会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2)"经营者革命"--企业管理专业化
原因: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对企业经营者提出更高要求
表现: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经营企业,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
作用:①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②改变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中间阶层"。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社会再分配的调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条件: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巨大增长。
资金来源及种类:
特点:①是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的保证;②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国家干预对社会财富的分配。
实质: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影响:①利--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证,缓和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②弊--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评价:①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通过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实现了经济发展。20世纪50~70年代初发达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②但它并没有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973年以后,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为走出困境,这些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