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颂--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40篇。
* 赋--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陈述和铺排陈述。
* 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
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如《卫风·硕人》"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qiú)蛴(qí),齿如瓠(hù)犀"。如《硕鼠》。
*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
(三)赏析诗歌描绘的朦胧飘渺的意境,把握诗歌主题"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23 min)
思路:景-->人-->情
1. 以前人评价的材料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视实际情况可放课结尾处)(1 min)
> 教师预设 引起注意、罗列前人评价
* "意境空旷,寄托玄谈,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山云气,竹影仙风,故此在《国风》中为第一篇飘渺文字,宜以恍惚迷离读之。"(陈继揆语)
* "极缠绵,极恦恍,纯是情,不是景。"(牛云震语)
> 教师预设 给出提示、明确课堂目标:这两段话,我们可以提炼出两个要点。第一,前人评价本诗意境飘渺朦胧,第二,这首诗完全是写内心情感的,而非写景。所以我们从景、人、情三方面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 学生预设 带着问题诵读诗歌
2. 展开(18 min)
1) 明确秋景特点(5 min)
①通过取画名,了解本诗大致情境
> 教师预设 铺设性质的提问:请同学先用画名来概括一下这首诗描述的场景/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 学生预设 回答:秋水边思见伊人图
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微微的秋风送来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侵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眇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显现于我们面前。让人既为之感到热切,又哀婉。
②组织圈划意象,概括意象特点
> 学生预设 回答:
a) 点名时间(秋天某一天清晨)和地点(水边)。
"蒹葭":A点明深秋时间,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萧瑟肃杀的季节。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