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突触小泡内的物质是神经递质,其成分有乙酰胆碱、多巴胺、肾上腺素、氨基酸类和一氧化氮等,与其形成有关的细胞器为高尔基体、线粒体。
(2)神经递质类型: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和抑制性递质(如甘氨酸)。
(3)作用机理: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其本质为糖蛋白)识别,其作用效果为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4)从图3看出,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5)神经递质的去向:①酶水解,②载体运回突触小泡。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结合两图可以看出兴奋的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s\up7(释放(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
(2)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传递特点:
①单向传递: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原因是神经递质仅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②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这是因为兴奋由突触前神经末梢传至突触后神经元,需要经历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所以需要较长的时间。
③对某些药物敏感:突触后膜的受体对神经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因此某些药物也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传递过程,阻断或者加强突触的传递。
4.兴奋传递异常分析
(1)若某种有毒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2)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递。
[总结升华]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比较项目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元(神经纤维) 突触 信号形式(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速度 快 慢 方向 可以双向 单向传递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实验分析
(1)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尽管ab与bd距离相等,但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所以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c点,兴奋只能由c点传到d点,不能传到a点,a点不兴奋,d点可以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
[对点演练]
1.如图表示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据图判断正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