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初期的世界(1945年~20世纪50年代初) 雅尔塔体系(奠定框架)
冷战表现:1947年杜鲁门主义、1948年马歇尔计划、1949年北约
国际关系: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货币)
2.《关贸总协定》(贸易;临时适用)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0世纪60年代电子计算机、互联网(英特网)诞生。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0世纪下半期的世界(20世纪50年代~21世纪初) 50~70
年代初 两极格局形成
古巴导弹危机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及经济政策的变化
2.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内容、影响) 70~80
年代 政治多极化出现:欧洲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中国的振兴 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出现:欧共体的发展、日本崛起为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 90年代
以来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1.经济区域集团化
2.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和发展、世贸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阶段特征】
(1)政治上:从两极格局建立到苏联解体,美苏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目前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经济上: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两大趋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调整经济政策。
(3)文化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形成了以电子计算机和原子能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隐性线索】(世界现代史)
(1)苏联(俄国)史线索:1861年农奴制改革--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建立--斯大林体制--美苏冷战--赫鲁晓夫改革--美苏争霸--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
(2)美国史线索: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冷战--主导布雷顿森林体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滞胀"--中美改善关系--唯一超级大国
第二部分 中国现代史
(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1949~1978年)
【主要史实】
时间 政治外交 经济生活 思想文化 1949~1956年(过渡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共同纲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49~1950年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亚非万隆会议
抗美援朝(1950~1953年)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一五"计划(1953~1957年)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土地改革,稳定物价,过渡时期总路线 1949年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双百"方针
(续表)
时间 政治外交 经济生活 思想文化 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中共八大召开(1956年)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 1956年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困难,"八字方针" 1956年发表《论十大关系》和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
电影界"难忘的1959年"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毛泽东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倡导实施两种教育制度
逐步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