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二 第二单元第10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案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二 第二单元第10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案 Word版含解析第3页

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特点:

第一,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轻工业方面,如面粉、纺织、皮革、卷烟等。重工业方面基础极为薄弱,造成工业结构极不平衡。

第二,新建的民族工业大都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附近,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第三,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因此,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控制和封建主义的束缚下,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四、曲折的发展

 1.较快发展(似曾相识燕归来)

(1)时间: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927~1936年)。

(2)表现:工业部门增多,产品出口国外,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3)原因:国家基本实现统一;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过渡:1936年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不仅超过了官僚资本,而且超过了外国资本。1935~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创历史最高纪录,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日益萎缩(屋漏偏逢连夜雨)

(1)时间: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2)表现:

①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毁或被日军吞并;在华北,日军采取"军管理" 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

②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国民党官僚阶层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制民族企业。

(3)原因:日本侵略者的掠夺和官僚资本的压榨

3.陷入绝境(山重水复疑无路)

(1)时间: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2)表现: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民族工业纷纷倒闭。

(3)原因: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

 第一,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的在华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有人称这一条约是"新二十一条"。

第二,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

第三,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中国人民生活艰难。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五、获得新生,脱胎换骨(柳暗花明又一村)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历史上第一次有效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是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