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铅笔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画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
设计意图:知道椭圆的画法,并从画法中感受绳长和两定点间距离的关系,知道绳长大于两定点间的距离.这么做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深的理解椭圆的定义中,"动点M到两定点F1 F2的距离和是一定值",为学生得出椭圆的定义打下了基础。
3.椭圆的定义
画出椭圆后,让学生试着描述椭圆的定义,最后让学生读课本,得出椭圆的规范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的点的轨迹叫作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一方面是出于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弱的考虑。
老师对定义进行分析并强调三点:①"在平面内";
②动点到两定点间的距离和是一个定值(设为2a);
③两定点间的距离(设为2c)小于2a.
4.椭圆的方程
①复习用坐标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x,y)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
(2)写出适合条件 P(M) ;
(3)用坐标表示条件P(M),列出方程 ;
(4)化方程为最简形式;
(5)证明已化简后的方程为所求方程(可以省略不写,如有特殊情况,可以适当予以说明)
引入求椭圆的方程的推导。
设置问题:怎么叫"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呢?
②研究建立坐标系的问题,从而得出建立坐标系的一般原则:
情境预设:将坐标系建在椭圆上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观察,并写出端点坐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和想起建系的规律。
⑴尽可能使方程的形式简单、运算简单;
⑵利用对称轴或已有的互相垂直的线段所在的直线作为坐标轴.
③得出坐标系后,设出动点和两定点的坐标,根据定义"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定值(即),列出方程并化简,从而得出椭圆的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