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二1.1荷塘月色(共3课时)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二1.1荷塘月色(共3课时) 教案第3页

教

师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自古以来描写荷花的古诗文有很多,初中时学过《爱莲说》,写出了莲花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高洁、美丽,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体味一下,月光下的荷花会是什么样的呢?

1.关于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原名自华,号秋实。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2) 解题

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他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本文正是他带着"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样一种矛盾的心情,在荷塘月夜的独步,荷塘月色的美妙及他心中难言的感情促使他挥笔写下了这一美文。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三、 分析文本

1、要求学生自己朗读全文,弄清楚每段写的是什么 。通过小组讨论为全文划分段落,并找出文章两条线索。

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去荷塘

2.作者是怎样来写荷塘月色的

3.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明确文章的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1)去荷塘的缘由(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部分:(2-6)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第三部分:(7-9)写景中人,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脉络,下节课着重来看看荷塘月色有哪些景色,作者的感情变化是怎么样的。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本文着重写荷塘月色,因此这节课我们来看看,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什么样的。

二、文本分析

1、全班齐读第4段,找出作者写到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启发学生体会本段中的语言和写作技巧。)

要点:

@景物顺序:由近及远、自上而下、由静转动;

@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叠词运用(曲曲折折、田田);比喻(明珠、星星);拟人(羞涩、袅娜);通感(简要介绍)

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2、 让学生仿照分析第4自然段的方法,赏析5、6两个自然段,教师在必要时进行引导和指点。

明确:第5自然段写了月光,从动词"泻、笼"可以看出;

第6自然段写了月影、光影,用了动静、虚实的描写手法。

3、 小结

第二部 分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4、 朗读课文第三部分,找两名同学翻译文中引用的《采莲赋》《西洲曲》,思考和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两首作品。

明确:体会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

三、 总结

.分别请几名同学来梳理文章结构;总结自己从文中学到的语言技巧、写作手法。

1、 情景交融

2、 虚实结合

3、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第三课时

一、 画思维导图

根据前两节课的讲解,本节课引导学生画出思维导图,找出两条线索。

明确:明线--月色观荷

暗线--心里变化

二、 写作手法鉴赏

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写景散文,通过学习有哪些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借鉴?

明确:1、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第5自然段描写月光,通过四个动词,写出了月光的多种美感)

3、动静结合(第4自然段描写了荷塘里的荷叶、荷花、荷波、荷香、流水,从动静两个方面来描写)

4、善用修辞(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博喻、通感等修辞,还穿插了诗歌,使得文章生动,有内涵,行文摇曳,有美感)

三、 小结

都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但朱自清为我们展示了"熟悉的地方也是有风景的",本文善用修辞、叠词、动词,这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运用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要善于通过细心观察,写出别样的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