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新课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设疑自探
(一)学始于疑
大家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
学生问题预设:
1、作者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
2 在这首写秋景的词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3 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思考:《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
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为:哪些意象? 什么情感? 上下阙关系 (注意在分析此题时分析写此文的目的)
(二)自探要求
1、请大家针对以上问题先进行独立探究,注意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进行分析,并把思考的结果简单标注出来。
2、时间三分钟
三、解疑合探
大家在小组内交流对以上问题的看法,形成统一的意见,做好展示评价的准备。
展示-- 两分钟后,出示展示任务分配及要求
问题一:哪些意象?-- 第一组展示(前黑板)
问题二:什么情感?-- 第四组展示(前黑板)
问题三:上下阙关系 -- 第五组展示(前黑板)
评价--展示接近尾声时出示评价任务分配及要求:
问题一:第二组评价
问题二:第六组评价
问题三:第七组评价
答案解析:
问题一 意象:
寒江,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一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
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
问题二 什么情感
在很多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而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 "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
问题三::上下阙关系
《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跟随伟人,欣赏了湘江美景,感受到了诗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崇高风范。如果说历代文人都悲秋,那么本文则是一首秋的赞歌,也是一首雄心壮志的赞歌
五、质疑再探
文章学到这里,大家心中还有什么疑问?
六、运用拓展
(一)写作训练:
发挥想象,把上阕的秋景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
远远望去,仿佛一切都被红光笼罩着,像一团火焰,很是壮观。仔细看去,山峦隐现,山上的树木婆娑,那茂密的一层层的树林也被染成了红色,分不清哪儿是山,哪儿是树,哪儿是天。
目光回收,倾听着滔滔的江水,碧绿的江水清澈见底,水底的石头若隐若现。突然一阵轻风吹过,水面上出现了一圈圈涟漪。水中的船如万马奔腾般喧嚣向前,千帆竞发,让人不禁意气风发,仰天长啸。
秋空一碧,鹰矫健的冲上天空,自由的翱翔着,在辽阔的天空中驰骋着。鱼儿在水里滑翔,自由自在的愉快地游着,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
一时间,世间万物都融入了这美好的时刻,在这火红的秋光中,万物都过着是自己舒适的生活。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那么和谐
(二)自主编题--我做小老师,我来考考你
请大家根据高考诗歌考试的试题样式,就本文的诗歌意象、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等方面编写一道题。
小组推荐优秀习题,由出题人领着同学们完成。
七、课堂总结:
1、由学科班长对本节课作点评总结。
2、师总结:
我们一起领略了湘江秋景的壮丽,感受了风华正茂的革命志士的昂扬斗志。在诗词鉴赏过程中掌握了诗词写景的艺术手法,今后要牢记"一切景语皆情语",抓住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
补充修改
"秀出我的风采"--
展示要求:
1、书写要认真、规范,答案要点要清晰全面;
2、口头表述声音要洪亮、清楚;讲解完后要问:"大家是否还有什么补充?"
3、非展示的同学继续讨论,做好补充评价准备。
评价要求:
1、评价同学声音要洪亮、清楚;
2、先点评展示同学应该注意的问题;再点评展示的答案,力争进行补充或必要的拓展;最后对展示组进行评判打分
3、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课后反思: